“不慌。”
朱成淡淡的说道。
是的。
朱成并没有给出什么方略,也没有什么解释,神情格外的平静。
似乎并不知道瓦剌兵的可怕。
“……”
李东升焦急。
但他能做的,不过是继续加固对郡县、州府的防守,只希望等等瓦拉军进入腹地时。
能较好地防守!
“……”
朱成坐在沙盘后面,整个人也是格外的紧张,虽然一切都是按照方略执行。
但毕竟是朱成第一次指挥战争。
——岛国那次不算。
装备碾压外加村里械斗而已,此时此刻,朱成可是指挥着近乎二十万大军。
而瓦剌兵最少也有数万。
时间缓缓流逝。
又是一名将官跑进来,急匆匆的跪在地上,还不等他说话,朱元璋三人和李东升,便是用催促的视线盯着前者。
“怎么样?”
朱成问道。
“突击集群在一刻钟前和瓦剌兵正面交锋,有溃败之势,不过在牵制群的帮助下,战况基本稳定。”
“火力群即将压上去。”
将官流畅的说道。
“嗯。”
“再探再报。”
朱成一摆手,示意将官退下去,随后双手撑着沙盘,缓缓闭上眼睛。
长舒一口气。
“呼——”
终于。
直到听到结果,朱成才彻底放心。
朱元璋三人和李东升则是经历一场心情的过山车,刚听到溃败之后。
一颗心瞬间跌落谷底。
后续竟然稳住了?
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稳住。
而且突击群、牵制群、火力群这些词语,对于能征善战的四人来说。
也多少有些陌生。
“康王殿下,你就别吊胃口了,给我们讲一讲,你这个大纵深战略到底是怎么回事呗?”
朱元璋比起任何人都对‘不耻下问’这四个字更为熟悉,率先开口问道。
很显然。
在抵挡住瓦剌的进攻后,朱成的心情也不错,于是也乐得解释。
“为了粉碎敌人庞大的集团军,必须连续实施一系列在时间上互相联系并能导致全线胜利的战役,而这一连串定式性质战役综合在一起,就是大纵深战略。”
朱成尽可能让自己语速不那么快。
可就算如此。
乍一听。
还是让李东升和朱元璋三人一脸懵逼,而在仔细品味之后,朱元璋三人脸上便是浮现出一丝错愕。
所谓的大纵深战略。
是一种战争定式?
也就是说。
是一种成熟的兵法?
而且和兵法不同,大纵深的目的非常纯粹,就是消灭敌人的部队。
朱成什么时候,鼓捣出这样一个东西??
“大纵深战略的核心内核在于——连续,实施一系列连续的战役来消灭敌人,连续战役的理论的实质就是在实施头一个战役的过程中就考虑并准备下一个战役,以防止供应中断和运输堵塞,达成战斗行动的连续性,不给敌人以变更部署和组织战斗的时间。”
“这就需要战争具有一定宽度,所以我才将战线铺的这么长。”
“别看瓦剌是选择一个点进攻,但左右翼有大明军队对其造成威胁的情况下,瓦剌也不会忽视,战争宽度自然而然就会被拓宽。”
“导致瓦剌兵全员陷入战斗之中。”
“没有预备、变组的可能,这样的敌人,才有一次性全歼的可能!”
“等等——”
朱元璋突然打断朱成的解释,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康王殿下,你的理论的前提,是防线不被瓦剌兵冲破,但这又怎么能保证呢??”
朱元璋这个问题,问道所有人的心坎里。
对啊。
一连串的战役,首先得是让对方陷入由自己控制的战争走向之中。
倘若瓦剌兵冲破防线,直接来到腹地。
那朱成的这一系列理论。
不全都是放屁?
“……”
蓝玉、徐达、李东升三人也怀着求知的视线,目光灼灼的看向朱成。
这几人可是大明最顶尖的战略家。
自然一眼就能洞穿问题所在。
“这还得引用之前说的一个定义——战争宽度,只要填满战场的宽度,那么在没有装备代差的前提下,除非降低战争宽度,否则谁也无法强行军。”
朱成说道。
“至于战争宽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单位战线驻守的兵士,只要兵士数量达到要求,战线就不会被破。”
这个理论实际上并不难以理解。
很简单的道理。
十米宽的走廊,20个人就能守住,这时候有3亿敌军攻击,那么这3亿敌军想要过来的前提,也得是将20名守军击溃。
击溃守军需要时间。
大纵深战略的超长战线,就导致一旦某处战争宽度不够,附近的人立刻就能驰援过来。
当然。
战争宽度理论也是有其局限性,首先装备不能出现代差,像是骑兵打坦克。
无论多少骑兵,也会被坦克瞬间撕裂防线。
还有就是地势。
大水一水淹,战线也会崩溃。
士气。
四面楚歌了解一下。
这些都是非常极端的情况,着眼于当前的战争,并不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
虽说是草原。
但边疆接壤处,也要许多的特殊地形,实在不行,还可以设立拒马桩。
并不是突袭。
所以瓦剌兵也没有无阻冲锋的可能。
“而且我所率领的汉中军,实际上并不以卫所为单位,而是有自己的阵营。”
朱成微微咧嘴。
“一组完全的阵营,分别有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
“突击群,就是正常的步兵;牵制群则是一小队骑兵,用来侧翼干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