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丰盛的早膳过后,朱由检也带着几位妃子,来到了甲板之上。
看着波涛滚滚的江水,朱由检心情倒是难得的清闲下来。
只不过大明朝清闲了皇帝,却忙坏了那些朝臣,以及南方几省的官员和士绅。
为什么是南方忙?
这就要从两天前的张学博的那一次捐献土地开始说起了。
由于张学博的突然捐献土地,可谓是直接打乱了所有朝臣们的打算。
本来按照那些朝臣的想法,只要他们不惹怒陛下,不给陛下抓住把柄。
那还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也正是因为这个念头,所以在他们得知朱由检在山东,陕西三省搞事的时候。
他们的第一个想法并不是和朱由检硬碰硬,因为历史已经给予了他们明确的答案。
和陛下搞事,没一个人有好下场。
所以当初不知有多少文武百官,都写好了家书送到各自的家中,族中,为的就是让家人和族人们赶紧消灭一些证据。
同时也是要告诉家人,族人们最近一段时间务必要低调,万万不可在这个节骨眼上惹是生非。
然而他们想到了初一,却忽略了十五。
这些文武百官,十有八九都没有想到,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尤其还是在南方。
居然会有人还敢刺杀陛下!
要说刺杀不刺杀的他们无所谓,可你要成功了。
毕竟只要刺杀成功,以当今陛下那些还年幼的皇子,肯定是没人能挑的起大梁。
到时候皇上年幼,皇后也成功晋级了太后,但却不能干政的情况下。
试问这大好的天下,还不又是他们这些文武说的算?
毕竟总体说来,整个明朝的皇帝,除了开国的那一位,就算是永乐大帝,那不也是对文官挺不错的?
嗯,当然,这里面肯定是不能包括那位历史上,唯一被诛了十族的方老爷子。
这位老爷子,那是……没法说,也没法评价啊。
可不管怎么说,除了这两位大帝以外,在往后的明朝中,其实也就是出现了那么几个专权的宦官罢了。
要说朱由检在位,他也确实改变了大明朝很多,就说军事,就说民生,就说……
好吧,这些事情,实际上一百个官员有九十九个都不在意,唯有那么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忠臣可能还会在意这些。
而他们真正在意的实际上,还是朱由检搞的那个远航经商的事情。
毕竟这几年下来,可是有不少官员都因此而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说句不好听的,早已经知道了这个远航模式的文武百官,何须你朱由检在为我们分配?
没了你,我们不是一样的做买卖?
可是这点毛毛雨,显然对于庞大的文官集团来说,并不是不可以接受。
可你这玩了刺杀,又特么的不成功是几个意思?
你这不是坑爹么嘛?
话说陛下那么好刺杀,我们还用的到你们这些都被抄家的人出手?
瞧不起谁呢!
谁他特么的府中,没养点死士什么的?
这一出刺杀刚刚传进京城,可以说整个京城就懵了。
所有文武百官就炸了!
在这一刻,几乎所有官员的心中,都突然冒出了一个不好的预感。
而事实也果然如此,没过两天的时间,消息灵通之辈,就收到了关于张学博捐献土地的事情。
这一下,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两个问题。
一是,这件事自己的家族有没有参与其中?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都明白,有些事情可能会因为时间来不及的关系,所以家中真的有什么行动,也来不及告知他们。
亦或者是因为担心锦衣卫的无孔不入,所以也不敢写信通知。
这也就导致他们的一颗心,一直七上八下,担忧的不行。
其二就是,张学博已经打了样,话说他们要不要跟着?
这就很难受了!
所幸很快这第二件事,就随着京城的文武百官,相互走动之下,被定了下来。
那就是大家一起装聋作哑,绝不能在出一个人跑到皇上那里玩什么捐献了。
为了达成这个共识,甚至京中的不少官员还特意请来了一些德高望重的人,让他们去劝说内阁和六部的那几位皇上的狗腿子亲信。
突如其来的团结一致,让所有官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法不责众,话不是白说的。
当所有官员团结起来,哪怕在过于强势,总不能把所有人都拉出去砍了吧?
虽说现在的朝廷之中,有不少官员都是朱由检后来提拔起来的,并不是出身士绅,也不是出身宦官家族。
可同样的道理,不是士绅家族,不是官员家族的他们,就算对陛下在忠心耿耿又能如何?
他们没地啊!
就在所有官员串联之后,还一个个感到取得了一场胜利的时候。
不想一道消息又传入了京城。
浙江布政使邱集广也降了!
虽然这个消息还没有得到验证,但所有人都默认了这个事实。
原因也简单,那就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也就是邱集广居然不只是自己降了,他还带着一群官员一起投降了。
这样的事情,自然也不可能隐秘到哪里去。
至于他们想要阻止?
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在这交通和传递消息落后的时代中,消息的传递是有延迟的。
可以说,他们得到消息的那一刻,邱集广早已经在大庭广众之下,三跪九叩的捐献了自己家中的所有田产。
………………
不提京城那些家伙的欲哭无泪,也已经心痛到无法呼吸。
却说时间还要回到几天前。
当朱由检游船结束后,回到布政使司衙门。
第二天就到了他要视察都指挥使的时间。
因为朱由检已经提前下旨,召集了凡是三天内能赶来的浙江官员。
所以在这一天,都指挥使衙门的门前,早早的就聚集了大量的文武官员在那里等待。
不同的是,这些文武官员站在都指挥使衙门的门前,却是分成了三大队伍。
一个自是不用多说,皆是聚集在了邱集广的身侧。
而另外两个,分别是集合在祖大寿的身边,和一个看上去四十多岁,但却身穿一身从三品官服的官员身边。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浙江的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
一个身份地位,丝毫不低于邱集广和祖大寿的人物。
只是略有些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明明按察使掌管的是司法。
可在他的身侧居然围着不少本应该是布政使的下属官员。
而这些人,更是从始至终一直对邱集广等人怒目而视。
喜欢我成了崇祯请大家收藏:(www.doubanwx.net)我成了崇祯豆瓣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